走近身边的劳模——李红勇系列报道四
熔铸精品团队 携创辉煌事业
“小溪只能泛起小小的浪花,大海才能迸发出惊涛骇浪。”李红勇常说,“我们工程一处的每个职工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之所以能够完成好每一次任务、迎接每一次挑战,靠的是我们团队智慧和力量。”李红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有他在,职工就有主心骨!”这是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听到工程一处职工对李红勇众口一词的评价。
湄公河桀骜不驯、险象环生,河道两岸的丛林里毒蛇出没、毒虫肆虐,秀丽的景色下蕴藏着无限杀机。初进湄公河,李红勇就意识到这里不同于内河,恶劣的自然环境将可能给职工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查阅资料、走访了解的基础上,李红勇对可能发生的疾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然后在云南当地高价聘请了1名专职随船医生,为职工提供医疗保障。
“花点小钱保证兄弟们的健康,值得!”谈及聘请医生这事,李红勇说,“当时还有不少人反对,认为这是在浪费钱。”
果不其然!2003年的一天中午,技术员祖敏被毒蜂蛰了,不到2分钟就昏迷不醒。时间就是生命。李红勇马上叫来随船的医生实施急救,但是,打完解毒针后的祖敏依旧处于昏迷状态。怎么办?送到岸上最近的医院要一天半时间,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李红勇眉头紧锁,“再打一针试试,可能毒性太深了。”
“可是解毒针本身也有毒性,其医理就是以毒攻毒,万一过量的话,后果也很严重。”随船医生说。
李红勇沉吟了一下,“现在这种情况,什么办法都只有一试,你只管打,出了事我负责!”第二针解毒药打了下去,李红勇和所有在场的人都捏了一把冷汗。大约过了半小时,奇迹出现了,祖敏慢慢有了意识,渐渐清醒过来。
有事我负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才能在危急关头做出的果敢决定。李红勇如今回忆起当时的决定,心里仍然有些后怕,“如果再打一针导致情况恶化的话,我肯定难辞其咎。但是如果放弃一搏,情况或许更糟糕。”
“是李红勇的沉着与担当拯救了我的生命。”十多年后,技术员祖敏回忆起当年的湄公河历险,仍然感触良多。
在面对职工个人的生死考验时,李红勇敢于担当;在带领职工与汹滩恶水抗争时,李红勇同样敢于担当。
斗笠子是川江上游的著名枯水滩,弯大,滩汹,流速4米/秒以上。一天早晨,天刚微亮,工程一处的交通船到钻爆船接船员。由于水急泡大,交通船在靠近钻爆船的一瞬间,船头斜横在钻爆船船头的过江锚链上,船体严重倾斜,船翻人亡的事故随时可能发生!
见此情景,跟随交通船的李红勇一边高声指挥交通船上的人员赶紧攀上钻爆船,一边要求钻爆船上的值班人员“快松锚链”。这时,交通船船长贾廷坤从大副手上抢过舵盘,紧急回舵归顺船位。由于处置得当,交通船很快脱离了险境。此时,职工们发现,刚刚乱作一团的交通船上,只剩下在船头指挥的李红勇、驾驶室的船长、机舱的轮机长和吓呆了的大副。多年以后,已经退休的贾廷坤船长感慨万分,“一个人是否敢于担当,只有在危难时刻才看得清楚,如果当时没有李红勇冷静指挥,船可能就真的翻沉了。”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越是困难时候,越是和大家战斗在一起,出现险情总是第一个冲出来。”船长李军动情地说,“有他的身体力行和敢于担当,我们大家都有了干劲。”
“那就是李红勇!”循着船长李军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个穿着橘红色工装,正在轰鸣钻机旁忙碌的背影。
初到工地,这一幕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李红勇身为工程一处的负责人,怎么和一般职工没有区别呢?“他就这样!在职工面前从没有架子,在工作时他就是团队里的普通一员,用实际行动带领着、影响着工程一处这个团队。”在和工程一处党支部书记冉华桥的交谈中,我们渐渐得到了答案。
“李红勇对汛期船舶安全总是看得重、抓得紧。”设备主管罗晓洪说。
每年长江洪水期,李红勇总是最忙碌的人,洪峰期间他坚持留守船舶和兄弟们一起值班、一同坚守,从未间断。走访中,我们看发现在工程一处的主力船舶上,都有李红勇的卧具。
“在船上我心里才有底。”问及李红勇为何如此坚守?李红勇总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习惯了,与兄弟们在一起,心里踏实,保证人员、船舶安全是我份内的职责。”
2013年8月,在合川涪江铁路大桥桥墩基槽开挖施工中,适逢重庆持续高温,船舶甲板温度高达60℃。面对酷暑高热、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等诸多挑战,李红勇作为项目负责人,一方面统筹调度设备、物资,合理组织工程施工;另一方面积极调动技术力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高温劳动防护,保证职工健康。通过努力,在短短1个月内提前完成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施工任务。
“李红勇叮嘱后勤管理人员为职工购买了防暑降温药品和饮料。”在极端高温天气下抢工期,那样的酷热天气和进度压力让人窒息,李红勇坚持与职工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如果没有精心的施工安排、始终如一的现场守候,恐怕施工难以如期完成。
许多职工聊起与李红勇共事的经历,纷纷赞叹不已,“有时候我们的思想有所动摇,但看到他的干劲、冲劲,就能提起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榜样!”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李红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正是这样的理念,李红勇带出了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作风严谨、敢打硬仗的职工团队。
李红勇对他的技术团队要求极严。施工方案他一定亲自审核,测量图纸他一定亲自过目,施工开工展布他一定亲自参与,每次定位、测量、清点,工程过程他都心中有数。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严格的管理,他的技术团队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质量、安全等级事故。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引领未来。李红勇十分注重团队中青年职工的培养,希望每个青年职工都能发展成为一岗多能的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为此,他大力倡导“一体化”管理理念,推行青年技术人员轮岗锻炼制度,要求每个新进单位的青年职工到相关岗位轮流学习3个月,等到熟悉上一个岗位的基本流程后,才调动到下一个岗位继续学习锻炼。
“这样的做法打破了工种界限,有利技术人员全方位的发展,有利于全能型技术团队的培养。”李红勇非常注意青年人的技术指导,无论是施工方案、QC成果还是技术论文,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时间一一审稿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尽快的成长。技术员付海涛说到李红勇这种培养青年人才的方式很是认可,“因为我也是受益者嘛。”
在走访中,我们看到,工程一处船舶干净整洁,设备性能优良可靠。设备主管罗晓洪告诉我们,“李红勇十分重视培育职工自己修理设备的能力。”
2012年3月下旬,正在三峡两坝间施工的“长鹰2号”钻爆船吊机中心轴承出现故障,必须停工修理,这使本就非常紧张的施工雪上加霜!联系厂家之后,李红勇得知,无论是邀请日本专家来华指导修理,还是原装配件的采购运输,周期都很漫长,修理费用也十分昂贵。能不能自主修理呢?中心轴承是日本原装,要保证自重达250吨的吊机中心轴承座附属装置与中心轴承的装配间隙达到+0.13毫米,既无任何技术资料可查,又无经验可借鉴,怎么办?
摆在李红勇面前的问题很棘手!但他没有退缩,经过研究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他带领董明、张建勇等一批机务骨干查资料、定方案,从轴承订购、材质化验、数据采样、图纸设计、轴承加工到热处理,他们硬是一环一环地攻克了技术难题。5月上旬,李红勇和他的团队成功完成了对吊机轴承的修复,全部修理费用还不到日本专家来华检查费用的一半。通过3个月的试运行检验,效果很好!
多年来,李红勇作为个体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都在快速进步。同时,他还带领着工程一处整个团队取得进步。这是我们在走访工程中极其深刻的体会。
在工作上,李红勇严谨务实,对职工要求很严格;生活中,李红勇对职工关怀备至,是职工公认的贴心人。
“我的职工们都在为工作打拼,都在支持我的工作,大家既是朝夕相处的伙伴,又是生活中的朋友,力所能及地给大家多一些关心,是我这个头儿应该做的。”谈到关怀职工,李红勇总是很动情。
工作之余,李红勇喜欢和职工们拉拉家常,问问家里人的身体,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叮嘱青年职工的婚恋。每年春节,李红勇都要亲自带队,为每条船送去年货,工程一处的负责人也都分散到各个施工点与职工共渡新春佳节,与职工心连心、面对面,使团队凝聚力得到增强。
李红勇十分注重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他常说,“工程一处是一个整体,谁也不能掉队”。
2010年,职工付大玲3岁的儿子患上了白血病。李红勇得知此事后,主动将其作为自己的联系对象,多次为付大玲送上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为其调整工作岗位,让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李红勇组织了职工捐款,呼吁两级工会提供帮扶。2013年春,在孩子病情逐步稳定后,付大玲主动提出放弃两级工会的定期帮扶。谈到李红勇对这个家庭的帮助,付大玲有表达不完的感谢之情。
对于职工的健康,李红勇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重。2014年1月,在库区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的职工赵小雄咳嗽厉害,李红勇知道后,特意调整工作,安排车辆送赵小雄去医院看病。平素健康的赵小雄有些大意,只作了常规性检查,开了点药又回到了船上。几天之后,赵小雄咳嗽越发厉害,并在痰中发现了血丝,李红勇亲自把赵小雄送到重庆主城的大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肺癌。谈到此事,李红勇自责痛心,心疼不已。
“正是李红勇这种行事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工程一处的职工有担当、善作为,彼此间团结支持、互帮互助,好似数十个李红勇抱团在一起的感觉。”党支部书记冉华桥介绍的一件事,让笔者深有感触。2014年2月,得知职工冒朝海的妻子癌症复发,平日里的朝夕相处的“哥们”约定,去医院探望“冒嫂”时,特意把自己的妻子带上,让她们一起陪陪患病的“冒嫂”。在一帮女人家长里短地聊天时,一帮“哥们”悄悄把冒朝海带出了病房,陪“冒哥”喝茶、解压。平日里工作岗位上的和谐互助,被移植到了宁静肃穆的病房,给了“冒哥”、“冒嫂”莫大的安慰。
走近身边的劳模——李红勇系列报道五
耕耘造就精彩 无私方成楷模
有一种行动叫忘我付出,有一种精神是默默奉献;有一种情操彰显淡泊名利,有一种人生成就典范楷模。在领导、同事和家人眼中,李红勇始终在追求这样无私无悔却又淡定精彩的人生。
汽车疾驰在华灯初放的大街上,透过车窗,街道两侧的大红灯笼照亮了夜空。但是,车内的气氛却沉闷而压抑,谁也没有开口,谁也不愿开口。
时间回转到1个小时前,妻子唐霞与李红勇的一席对话。
“又走,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完年再走不行吗?”。“在哪里过年都一样,家里有你照料,工地更需要我,职工都在工地上”。“你一年在家的日子没几天,现在又刚好春节,你今年就留在家里过吧”。“我在家的日子不少了,今年比较特殊,年后我争取回家陪你们几天”。“每一次、每一年都特殊,现在你才成了家里的‘特殊客人’,你走,走啊!”
就这样,在妻子的不舍、挽留和埋怨声中,作为项目经理和工程一处处长的李红勇,在这个年味儿已浓的傍晚,终究还是踏上了返回工地的路途。年年的“狡辩”,让妻子唐霞陷入了沉思。从那天开始,唐霞用年历制作成了一张特殊的“考勤表”,以便记录李红勇在家的日子,也记录着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在这张考勤表中,李红勇在家的日子被打上了红圈,凭着同为航道人对丈夫的理解,那些原本只在家停留半天或者短短几个小时的日子,也被唐霞酌情地打上了红圈。即使这样,一年下来,当唐霞翻开年历本,细数李红勇一年来在家的时间,也不过只有早出晚归的36天!
看着这张特殊的考勤表,唐霞的心里酸酸的,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面对这样“铁证”,李红勇的心中其实早已没有了“狡辩”。他明白,自己在工地、在职工那里的考勤越多,对家人的亏欠就越多。
正是这样的付出,李红勇和自己的团队打成了一片、融为了一体,成了职工的知心人、好兄弟。曾经四处打工的临时 工--程为才感慨地说,“李红勇的为人让人佩服,我敢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他这样的。”
对于家人的亏欠,李红勇在琢磨他的弥补之法。他对妻子说,等他退休后,要带着家人游遍中国,将曾经的空白涂满幸福的颜色。“我在等待这一天早日到来”,唐霞满怀憧憬。
面对荣誉,有的人是“既争又创”,有的却是“既推又让”。李红勇坚决地选择了后者。每一次先进评选,组织推荐的是他,而最大的推却也来自于他。
2009年,在获悉单位领导将以他为典型,开展“外学郑启湘、内学李红勇”的先进示范活动后,远在工地施工的李红勇第一时间给单位主要领导打电话,并写了一封信,明确表示推却。他在信中写道,“这些年来,只是干了自己应该干的本职工作,尽了应尽的职责”,“思来想去,感到个人真没有啥突出的业绩”,“集体的荣誉,个人享有,感到愧对”,“低调做人、潜心做事是我的准则和追求”。同时,他表示,“自己常年从事危险因素较多的水下爆破施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都容易出问题,可能影响单位的外在形象”。为单位长远发展考量,李红勇建议领导选一个年轻有为、具有奉献精神的技术干部或中层干部为榜样,保持学习的持久性、稳定性,利于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
常年在汹滩恶水上打拼,李红勇不曾退缩;终日与炸药雷管为伴,李红勇不曾退缩;多少次面对技术难题和复杂工况,李红勇也不曾退缩。但是,在面对上级给予的荣誉时,李红勇却“诚惶诚恐”,成了一名“胆小鬼”,一拒再拒。
作为多年的劳模先进,不管何时何地,李红勇从不搞特殊,不占集体便宜。前几年,各级组织都安排了关心关爱劳模先进的学习考察及疗养机会,而李红勇却总是以工作走不开为由,多次拒绝。直至2012年,经过单位领导的反复劝说,并协助他安排好了外出期间的各项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弥补对妻子的亏欠,李红勇才带上妻子参加了到泰国的疗休养活动,这也是结婚二十多年来,他和妻子屈指可数的单独相处时光。泰国疗休养回来后,李红勇主动要求扣去出差期间的考勤和绩效。在李红勇的思想观念里,“疗养就是休息,休息就不应该有绩效”。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李红勇对自己要求同样非常严格。因公在外,只要时间允许,他都要谢绝公车单独接送。近的,就乘公交;远点,能坐火车他绝不乘飞机;不管目的地陌生或熟悉,他都宁愿自己麻烦,近乎“呆板”地勤俭节约。根据惯例,每年春节期间,工程一处处领导都要各自负责一个项目,陪同留守在工地的职工过年。2010年春节临近,时任党支部书记邹锋考虑到李红勇正好在重庆参加单位的工作会,打算让李红勇留在重庆过节,顺便陪陪家人。李红勇执意推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重庆最远的安庆拦江矶工地。春运期间,火车票非常紧张,他毅然选择了站着去工地,经过辗转武汉、安庆,年三十的傍晚,当职工们准备吃年夜饭时,顶着漫天雪花的李红勇出现在大家面前,那一刻,职工们心中无不流淌着感动的暖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梦就在长江,在长江航道”,这是李红勇最常说的一句话。
坚守着这个梦想,李红勇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变成了业内知名的水下钻爆专家。渐渐地,一些单位和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高薪聘请,但是李红勇却不为所动,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航道梦想”。李红勇一直在基层一线,风险大,工作艰苦,家庭困难多,其间有多次可以进行工作调动的机会,但每当领导找他谈心,希望将他调到相对轻松一些的岗位时,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从事水下爆破工作三十多年,李红勇从一名普通的爆破工成为项目负责人。不管职务如何升迁,荣誉如何堆积,他的精神内核和工作作风都没有改变,他永远都是“长”在一线的那个普通工人,是所有职工最敬重的好兄弟、好大哥。他把一切精力,一切荣誉,都归给了集体,融入了集体。每当差炮工时,加工、装药、连线,他是能手;钻工缺人时,他就登上钻机,下管、接卸钻具、抡二锤、爬钻架,他是好手;移船定位、人员不够,他又成为水手。工期吃紧,他是现场施工员,蹲守现场和大家昼夜赶工;水下测量,它能驾驶小船,是一名合格的船员。“他是指挥官,也是大家的心中万能替身,看见活儿经常自己上”,项目副经理陈洪说。
“一粒砂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在三十多年追逐航道梦想的过程中,李红勇拒绝了太多的诱惑,舍弃了太多的自由,一直默默耕耘于航道。在李红勇的心里,航道事业最重,工程项目最重,职工同事最重,勤俭节约最重;在李红勇的世界里,满是航道,满是项目,满是职工,满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