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不能被预报的前提下,工程技术是防震减灾最有效、最现实的手段。”5月10日,在西南交通大学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如是说。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阶段,我国建筑物主要采用三种抗震方法: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另一种是通过在地基与柱子之间加钢板橡胶垫的方法来隔震;第三种是把建筑物某些非承重部分设计成效能杆件或通过装设效能装置来减震。
“其中,隔震是一种非常见效的方法,能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4到8倍。”周福霖表示,钢板橡胶垫就像“夹心饼干”,一层橡胶一层钢板向上叠加,把建筑物与地面隔离起来。当地震发生时,让建筑物在橡胶支座上处于弹性状态,既能隔震又不影响承载力。“这种以柔克刚的方法,效果非常好。目前世界上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还没有一座被震倒。”
对于隔震垫使用的橡胶,周福霖强调说,不用担心其老化问题。他表示,隔震垫老化的速率约为4.5毫米/百年。如果加上抗老化剂和支座外保护层,其使用寿命会高于混凝土。
在不久前的芦山地震中,芦山县人民医院连窗户玻璃和楼顶招牌都完好无缺,因而被网友称为“楼坚强”。周福霖说,这主要是因为其门诊楼采用了橡胶隔震垫、阻尼器等先进抗震新技术。“隔震减震技术是40年来地震工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大地震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明显。”
不过,据了解,虽然我国的隔震减震技术研究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其推广应用并不理想。自1989年开始应用至今,我国只有3000多栋房屋、100多座桥梁使用了该技术。
周福霖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设计人员抗震设防思维落后,错将设防烈度当做安全的准确指标;二是政府管理部门意识落后;三是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降低设防标准;四是施工人员没有完全了解并掌握隔震技术。
“但不管怎样,隔震减震技术仍是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未来应从单纯采用传统抗震技术过渡到同时采用抗震、隔震、减震技术的新时代。”周福霖告诉记者,他的理想是让地震中的建筑物能像停泊在水里的船一样,飘动几下又归于平静;让地震像一场暴风雨一样,平凡而不可怕。
周福霖还提醒说,隔震减震技术需要从研究、设计、产品到施工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展,“忽视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应用效果”。同时,他希望尽快出台独立的技术规范,完善设计程序,提高厂家的生产质量,让隔震减震技术惠及更多人。(转自中国科学报 作者:彭丽)